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小小的个体,都有着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故事。有人默默奉献,有人声名远扬。我们旨在记录和展现他们一天的生活,让大家了解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。
时下,装修精美时尚的美容美发店遍布大街小巷,而与之相对的老式理发店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在油车弄的深处,有着这样一家老式理发店:
笨重的理发椅、老式的折叠剃刀、富有历史感的洗头台,店里的一切似乎都留有旧时代的印记。
这家理发店仅有的一位剃头师傅,名叫阿祥,一头白发的他,今年已经69岁了。
阿祥师傅幼年时没有上学,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,学习理发,直到15岁那年开始务农。后来,由于政策的缘故,阿祥师傅家没有了土地,原本在家务农的他决定重操旧业,开一家理发店。
早些年他的理发店没有定所,总是走走停停。现如今兜兜转转,最终还是回到了油车弄,这个他父亲曾经开店的地方。
虽然地方一直在变换,但顾客却是很长情。许多老年顾客都是阿祥师傅的"忠实粉丝",阿祥师傅搬到哪里,他们就跟到哪里。在他们看来,新式的理发店尽管新潮,但传统的技术,更值得他们相信。
阿祥师傅说,传统的理发技艺,最基本的就是剃头和修面,其中,修面是最能体现技术和刀工的。其中劲的大小、刀锋的方向、部位的不同等,每个步骤都很有讲究。
阿祥师傅用来修面的剃刀,不同于市面上的一次性刀片,这几把剃刀可是跟着阿祥师傅经历了漫长岁月的"老伙计"了。阿祥师傅每次使用前,都要在刮布上认真来回打磨几遍。
修面时,将温热的肥皂水均匀地涂抹在顾客的胡须上,静候一两分钟,待到胡须充分软化,便可用剃刀沿着脖颈刮拉。
别看阿祥师傅年岁已高,手却是一点都不抖,刀刃贴着脸面一路滑过,毛发随之掉下,动作一气呵成,看起来十分的流畅自然。而顾客则静静躺在椅子上,十分享受这一过程。
除了每天修面理发的"必修课",每天吃饭时喝上那么二两白酒,也是阿祥师傅生活的标配。
阿祥师傅的家离店不远,但他总习惯在店里吃饭,一是年纪大了,走来走去不方便。二是每天工作没有个准头,家里人总等着他,不太好。所以每天中午,他的老伴都会把烧好的饭菜给他送来。
对于阿祥师傅来说,在自己喜爱的店里,吃着老伴送来热腾腾的菜,想必也是他心目中最幸福的生活吧。
理发店大多数时候是空闲的,每当没有客人时,阿祥师傅就看看报纸。如果有老朋友来,他们会叙叙旧,喝杯茶、聊个天,偶尔还会打上几把关牌。
看看不大的店里,有些破旧的桌板上整齐摆放着推子、老式剪刀、老式剃刀、刮刀布和几个面刷。工具不多却十分考验老师傅的技艺。
这些个“伙伴”伴着阿祥师傅,从15岁的少年到年近古稀的老年,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迁。
在店内一角的大理石洗头台,年纪比阿祥师傅还要大。它是从阿祥师傅的师太那里传下来,算来大概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。
所有的事物都在诉说着历史,阿祥师傅也已经到了该享受晚年的年纪,但他却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。
阿祥师傅从早到晚都待在店里,忙上忙下,乐此不疲。他说,之所以坚守在这里,即是发挥余热赚点钱,也是为了服务那些老顾客。如果自己关门大吉,其他顾客怎么办?去其他店里,他们会不习惯的。
望着客人远去的身影,阿祥师傅感叹,顾客一年比一年少,今年刚开头,已经走了10个老朋友了,有些朋友剃完头走出这个门,就再也没回来过。
即便如此,阿祥师傅还是在油车弄那家不大的理发店里,等着每一位顾客。